- 手机:
- 18255636696
- 电话:
- 0510-85223856
- 邮箱:
- 254100236@qq.com
- 地址:
- 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区菱湖大道180号28-102
从盐碱荒滩上的一口油井,到一座蓬勃发展的城市,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东营市和胜利油田始终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油地融合发展是东营未来发展的重要潜力,也是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有力支撑。近年来,油地锚定“打造和谐共赢新型油地关系全国样板”目标定位,坚持协同联动,整合优势资源,拓宽合作领域,培塑油地融合发展新动能,开创了油地相融共生、和合共进的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东营考察调研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重点实验室和胜利油田莱113区块时强调,要集中资源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提升能源供给质量、利用效率和减碳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始终是油地双方凝聚共识的“定盘星”、谋篇布局的“航向标”,指引油地双方以更高站位、更大作为,协力攻坚,实干笃行。
近日,《东营市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产业发展规划》正式发布,成为全国首个CCUS产业发展规划,为CCUS产业发展这条新赛道提供了更加明确的目标和思路,国家CCUS产业基地和环渤海区域CCUS产业枢纽正在加速打造。
目前,我市已成为国内二氧化碳驱油与封存装备种类最为齐全的区域,胜利油田建成国内首个百万吨级CCUS项目,全市已建成碳捕集项目8个、年捕集能力达到109.5万吨,二氧化碳年化工利用能力达49.68万吨。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产业集群也成功入选山东省未来产业集群。
聚焦国家“双碳”目标要求,油地共同推动区域绿色低碳转型,胜利油田创新提出二氧化碳高压混相驱油与封存技术,培养一批CCUS科技研发、建设运营、安全管理等重点领域高端人才等;积极搭建高能级科研平台,将捕集利用封存理论与技术、工艺试验与矿场验证有效融合;成功研发国内首台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百万吨二氧化碳增压输送泵、低温密闭液相注入和高压密相注入装备,打破国外垄断、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装备制造及应用上的空白;政府、油田、高校院所和地炼企业多方联合成立CCUS全产业链发展联盟,在东辛采油厂莱113区块建成油田首个集油气处理、脱碳液化回注为一体的集中处理站……
我市积极保障胜利工程公司年产4万吨化学助剂产业基地投产运营,推动32家油田供应链企业落地东营发展;打造“地热能+”产业高地,编制《东营市地热资源开发专项规划》(2023-2030年),油地合作开发的6个项目纳入省级地热能开发利用试点工程。联合共建油地产业融合示范园,胜利泵业高新采油装备制造基地、胜利天工智能装备与钻完井工具产业化中心建成投产,胜机集团启动“退城入园”,石油钻采技术服务特色产业集群入选省特色产业集群。
油地携手积极推动胜利石化总厂“油转化、油转特”,加快发展特种油品产业,打造中国石化第二大低硫重质船用燃料油生产基地,年生产能力达140万吨。建立开拓海外石油市场协调服务机制,组建开拓海外石油市场工作专班,召开东营高端石油装备与技术产业集群海外市场拓展座谈会,征集梳理12家重点企业技术产品情况。科瑞油气装备与胜利工程公司合作承揽土库曼斯坦油井项目,已获得分成油11.8万吨。
当前,我市正在加快推进高水平现代化强市建设,如何进一步增强区域发展新活力,激发东营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创新标志性产业链人才共享共用机制,依托胜利油田富集人才科技资源和丰富的应用场景,组织威玛、威飞、胜利新大、胜利泵业4家石油装备企业与油田钻井工艺研究院、勘探开发研究院、工程技术研究院达成科技创新协议4个,其中威飞海洋装备制造有限公司与钻井工艺研究院共同研发的“泥线悬挂系统研制加工项目”已成功落地,产品正式下线,该项目应用可大大缩短弃井作业时间,显著提升海上油气勘探作业效率。我市出台《关于支持山东石油化工学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支持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快应用型本科建设,支持开展校企合作、校油协作,高质量推进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工作。深化油地干部人才双向交流挂职、举办石油人才科技周、油地校融合创新创业大赛等系列活动……油地校全力构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融合发展”的区域人才工作格局。
近日,德仕能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会议室内,胜利油田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孙国正忙着与公司研发人员共同商讨新技术研究工作。目前,孙国专家与德仕集团共同承接的吉林油田分公司老油田区块综合开发项目,首批试验井组实现日均增产5.5吨。
从油田高级工程师到德仕能源首席专家,“金桥工程”激活了油地人才融合“金种子”,实现了油地干部人才的互融互通。
自2022年4月东营区启动“金桥工程”以来,共有201名油田专家进入“金桥工程”专家库,37名专家通过“揭榜挂帅”方式到企业开展实质项目合作,解决地方企业技术难题103个。
为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市油地校融合办主要负责同志多次带队赴大庆、胜利油田、东营区及石油装备产业链骨干企业开展考察调研,提出创新打造“油地石油装备领域人才发展联合体”的措施建议。同时,赴东北石油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将共同在东营组织开展校企对接活动,推动东北石油大学科研成果在东营落地转化;与山东石油化工学院加强常态化沟通对接和支持服务,围绕高水平科技协同创新、研究成果落地转化、打造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大学生就业创业等,加强精准对接,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近日,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了“山东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名单,东营区的东辛·辛悦集城市书房入选,这是我市首个油地融合、面积最大、功能区域数量最多的公园书房。
油地双方统筹谋划服务场所和功能布局,标准化配套便民服务、文体娱乐等功能室,合理布局幸福食堂、邻家小院、城市书房、廉洁文化广场等服务阵地,油地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持续提升。
临近元旦,在河口区河口街道河盛社区邻家小院的邻里剧场,来自社区的离退休职工、在职员工及其家属等组成的合唱队正在排练。“社区移交后成立了合唱队,丰富了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让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河盛社区的社区工作者陈圆圆说。
为满足油地居民精神文化需求,使群众的思想情感在交流与碰撞中“延伸”开来,我市在165个条件成熟的社区(村)设立老年学校(教学点),孵化成立吕剧团、诗词会、舞蹈队等老年文体团队350余个。通过实施“本色家园·百千万工程”,油地各级老年大学先后深入161个社区,合作举办巡演宣讲、书画摄影展等活动7400余场次,受益群众达25.3万余人次。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留住东营人的“胜利乡愁”,有助于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油地双方统筹黄河文化、石油文化、湿地文化、红色文化资源,高起点谋划原油库旧址、“老三院”片区改造,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和育人价值,全力打造石油文化名城。
“油地协同创作石油文化作品、合理布局城市公园石油元素,充分发掘石油文化精神内涵、持续弘扬胜利优良传统,进一步增强石油文化感染力穿透力影响力”“要整合各方优质文艺资源,协同优化演出方案,挖掘油地朴素情感故事,用‘文艺+两创’的形式展示好油地深度融合的丰硕成果”……前不久,油地双方围绕“油地协同打造石油文化名城”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对进一步深化油地文化领域合作进行安排部署。如今,“油地一家亲”的价值认同日渐深化,油地文化融合发展的持久动力将不断汇聚。
良好的服务环境是油田勘探开发的重要保障。12月中旬,市油地校融合办负责同志带队来到史南——胜北三维地震采集项目指挥部和施工现场,对当前重点问题进行了调研指导。今年以来,市油地校融合办精准对接,靠前服务,跟踪落实,协助做好工程施工、矛盾化解、安全生产等工作,推动完成测量物理点19.33万个,化解矛盾纠纷360余起,高效保障了油田勘探开发。
做好工农工作、支持油田勘探开发、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油地双方构建深层对接机制,促进区域协同发展的一个缩影。为持续巩固提升油地深度融合发展成效,油地双方始终在建机制、求长效上下功夫,在抓落实、见实效上作文章。
——出台《关于推进油地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明确服务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提升城市建设品质、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等六大重点合作领域,构建全方位融合体系。
——强化油地发展规划衔接,将油田勘探开发规划布局井工厂采矿用地纳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协同推进城市规划与油田开发、驱油增产、减排降碳,力求互为补充、相互促进、整体合一。
——举行油地联席会议暨合作发展新质生产力项目签约仪式,认线年油地联席会议重点合作事项责任分工》,建立油地重点工作会商机制,先后10次开展联合调研会商,定期对接研究具体合作或支持事项、解决问题瓶颈。
——探索建立服务中海油渤海油田高质量发展协调机制,助力渤海油田快速建产、增储上产;完善落实与胜利油田油地融合发展部的月度联席会议制度,与胜利油田分公司发展规划部、胜利石油工程公司财务计划部建立协同联动机制,及时了解油田生产经营运行情况。
——将“推动油地校深度融合”工作纳入全市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指标,深化工作督导落实,促进融合事项有序高效推进。
产业转型、科技创新、人才聚力、文化凝心……油地校重点合作领域一系列战略政策出台赋能、一项项发展举措落地开花,携手前行、互促共进,奏响协同发展“最强音”,共同谱写油地校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市融媒体中心、东营日报、东营广播电视台、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爱东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市融媒体中心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市融媒体中心所属包括但不限于东营日报、东营广播电视台、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爱东营等媒体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市融媒体中心、东营日报、东营广播电视台、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爱东营”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如对稿件内容有疑义,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东营市融媒体中心 东营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鲁ICP备05023236号鲁新闻备案号201054601 鲁公网安备521号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5330148
地址:山东省东营市东城府前大街73号 邮编:257091 电话 邮箱:举报电话